旅遊筆記01|過去・現代・未來,南科考古館復刻台灣史前記憶,我從中學到什麼?

 

圖01|史前人類石雕 v.s 象徵現代人的塑像/台南南科考古館・徐德輝 攝

這篇是旅遊筆記系列,希望能記錄下除了台灣的美麗風景外,也記錄一些美麗人文,讓我自己能再次用文字品嚐當下的感動與回憶。

  1. 適合親子、學校、社區參訪台南南科博物館第一手資訊。
  2. 冷知識:台灣先民是航海王?賭神神器是沿襲自西拉雅卜卦的習俗?
  3. 科技與人文的反思?我從中學到了什麼?

第一眼的震撼

參觀考古館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心得,是位於館外的一處裝置藝術,原始婦人的石像,面對著光滑金屬打造的現代人類。(如圖01)象徵未來人的塑像站於石階上,從容緩緩向前邁步,有著居高臨下的態勢,而一方的原始人則充滿懼怕及武裝,面對眼前充滿未知的「人種」有著各種懷疑與憂心。這畫面有著類似外星人來到地球的既視感,也讓我重重的感受「現代」與「過去」,「未來」與「原始」跨世代的相互衝擊與拉扯。

這個畫面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久久不能忘懷。因此我決定要寫下這篇文章紀錄我當時的心境。


自開始讀空大後,將我帶離原來熟悉的舒適圈,也開啟了我對周遭世界不同領域的興趣油然而生。應該是說,更有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的形形色色。

今年11月1日很幸運的參與到空大科管系學會舉辦的校外參訪之旅,感謝系上學長學姊前人們的種樹,讓我們這些後進晚輩可以享受這樣的福利。

當日行程從參觀台南水道博物館>大內龍貓彩繪村>台南鴨莊>台南考古館>鼎富餐廳,整天的行程非常緊湊及充實,今天想要來談談特別讓我有感的其中一個行程,那就是位於台南市新市區的「南科考古館」。

南科考古館全名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(Museum of Archaeology, Tainan Branch of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),是國內唯一位於科技園區內的博物館,佔地約2.44公頃,地下1層、地上4層的建築物,地板面積1萬9,000平方公尺。建築體本身由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興建設計。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
物質文化v.s精神文化

「重返史前」展間,展出了原始文化中的物質文化,也展出了精神文化層面。物質文化呈現給我的是他們的農作用具、石器、飾品、承裝逝者的瓦器等,而精神文化則呈現當時的人們對於死亡的看法、儀典,以及對待家庭及動物的方式。彙整以下主要想法

館內展示的人類時期是自新石器時代(大坌坑文化>牛稠子文化>大湖文化)至金屬器時代(蔦松文化)乃至歷史時代(西拉雅文化>漢人文化)

有別於台東出土的長濱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(約25,000–30,000年前)。位於台南新市區的文明相對較年輕。

現今西拉雅族文化(早期通稱平埔族)及後裔仍活躍於台南新市、高雄內門、屏東及花東一帶。就台灣歷史上,較多文獻記載時期便是荷蘭佔據的時期以及明朝鄭成功統治時期,較多西拉雅人頻繁互動的紀錄。

根據導覽員的解說,台灣島嶼地形特殊四面環海,自古島嶼先民便有發展卓越的漁獵技術及航海技術,不畏危險的大海四處征服。追溯到5,000年前便有先民獵捕鯊魚、劍魚等深海魚種,以及使用魚骨作為吊飾、工具等的史蹟。

乘風破浪的先民,從台灣向外放射性的探索,遠至南太平洋群島(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尼爪哇等)、大洋洲等島嶼,逐步形成南島語系的文化傳播,並在當地落地生根,發展出許多支系的原住民文化(如紐西蘭的毛利人)傳承至今。以當時的航海工具及航海技術而言,這樣的航程與克難性,我認為遠勝哥倫布、鄭和等探險家或航海艦隊,足稱航海王。

在這裡也提供許多證據指出居住於台灣島上的先祖,很可能是南島語系的始祖,也就是現今位於台灣、菲律賓、越南、馬達加斯加、紐西蘭、復活節島上原住民族的先民。至今仍有部分語言、圖騰、傳承的文化與傳說是相似重疊的。

有別於上述強國的探險家(或稱侵略者),這批早期的先民顯然地並沒有併吞或奴役他人的企圖,或許拓荒時期他們可能是最早的移民者。然而尊重萬物皆靈的文化確實使他們更善待資源,與萬物和平共存,並不會過度濫墾造成生態浩劫。

當我在館內看到所展示的骰子時,心裡就好奇的想,原來很早以前台灣的原住民(西拉雅族人)就會賭博了。結果在導覽員解說下,才發現這誤會可大了。一顆顆像現今我們視為賭博用的骨骰,其實是西拉雅人占卜時所用的器物,至於是如何看卦象,我已經記不得了,或許解說員也沒細說。也難以考究現今賭博骰子的設計是不是真的沿襲此風俗,不過仍然讓我感到跨時空交錯的解離感,非常神奇。

西拉雅人使用的骨骰

讓我相當印象深刻的是,幾百年前的部落民族便有飼養獵犬的行為模式,對於具獵捕獵物、陪伴、保護功能的犬隻,人類對其相當重視,甚至會以埋葬已逝家人的方式來對待狗兒。

考古館在復原村落生活的場景上,相當用心。不僅許多細節栩栩如生,也讓人感到猶如身歷其境,那些稻穗、芝芽、綠蔭,不僅僅是人體、動物、樹木、工器等實體,連陽光、陰影等細節都照料到,令我感到相當訝異。

我可以說是非常著迷這些歷史文化的探索與揭示,每當我對歷史有更多的認識,我總覺得我離這些「先人」更近一點,對於流傳在我身上的血液及DNA也更熟悉一點,尋根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
館內展示均是在這片土地出土,經當地人及考古學家辛苦挖掘、保存的文物正品。每一時期的文物都是時代演進的印記。從打獵用的石器到後來的金屬,從獸骨製成的裝飾品到後來從洋人手中交易而來的玉石,說明了當時的先祖不斷從生存的過程中持續進化,在經濟、政治、農業、外交等都有不同層次的呈現。

有一幕場景是一位部落小男孩坐於茅草屋竹筒板上,微笑遙望遠方。天真無邪映在臉上,站在2020年石板上的我,感受著千年前村莊中的純真、單純與知足。時至如今,他身上的文化已走入歷史,卻層層堆疊出現今我們所處的文明世界。

「微風輕拂男孩黝黑的皮膚,樹葉嬉鬧蟲鳴鳥叫,一陣稻香撲鼻而來,是母親在田埂作工的味道。」我在看了這幅景象時,不禁在腦海中出現這樣的感受。

拿掉現今加在我們身上的科技與知識,曾幾何時的我們也如這男孩般天真無憂?

先民的自然淳樸對比現今的科技趨勢

現代科技進步今非昔比。不用到數百數千年前,試想五十年前的年輕人,仍在農村內玩弄著蚯蚓,在泥巴中學習成長。如今三年五年網路科技的進步、5G時代的來臨甚至AI人工智慧與大數據,種種科技進步帶給了我們便利、娛樂、享受。象徵現代人更能掌控這些環境,似乎比起原始人更具「智慧」、「文明」。

但一但拿掉這些「物質文化」,我們的「精神文化」有進步嗎?還是退步呢?

我們真的比起古人更加善良淳樸,而不血腥殘酷嗎?

我們真的比起古人更懂得珍惜資源而不是貪婪取用嗎?

我們真的比起古人更懂得享受生活與自然的種種,而不是受限於都市叢林的汲汲營營嗎?

我並不是要抵制科技,而是在思考科技與靈性間如何取得平衡?在追求科技要最新最好的標準之下,是不是還有什麼是我們應當思索的呢?

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張圖,讓我頗有感觸。這是一位印度裔的藝術家所做的作品,在底下我有附上出處與作者網頁。

Shift in playing field / Ranganath Krishnamani

女孩不在公園裡盪鞦韆了,而是在手機世界「遊蕩」在美好的圖片裡。男孩玩得不是滾輪胎的遊戲,而是滑著新奇的推播訊息。風箏的把手成了電動遊樂器搖桿。跳格子遊戲跳的是一個又一個App。打彈珠成了時下年輕人愛玩的社群軟體。

讓我想起,現代流行一個詞Phubber 或Phubbing。 是由Phone(手機)+ snub (冷漠)合在一起的新創詞,指現代人專注於手機或3C產品,而疏於人際,形成冷漠的現象。

時常在餐廳內,看著年幼的個體把玩著平板手機,一旁的父母也是低頭看著新奇的影片或追劇,或許對部分家庭而言,這只是短暫「休息一下」。不過又有多少家中就是過著這樣的「科技生活」,家庭成員人手一機,回到家中各自沈溺在科技世界中,而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呢?

當然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時間,不過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一天下來能夠有30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是人與人的相處時間,例如聊天、分享各自所見所聞、一起到公園運動走走,暫時把3C放下,找回人與人相處的感動與溫暖。

南科考古館內除了設有常設展外,也時常會舉辦特展。像此次我正好參觀到介紹當地村民協助投入考古工作的特別展覽,得以一窺當時的場景。在冰冷的投影下,是一張張溫暖的笑容與臉眸

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小檔案 
落成
: 2018 年 12 月 26 日
地址 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
營業時間 週二到週日 上午09:00至下午5:00
公休日
星期一

西拉雅小檔案

新港社小檔案

阿立祖小檔案

喜歡我的文章嗎?離開前別忘了點選掌聲,每人可按50下。也歡迎您將本文章分享出去!

Ivan Chuang

留言